咨询热线:13699523152

南昌南昌家教网

在线客服
思敏家教
    家教新闻资讯     请家教常见问题     做家教常见问题     学习资料     网站公告     家长天地     家教才艺通     学习宝典     教学资源     外语学习     特色小班     初一试题     初三试题     中考专题     高一试题     高二试题     高三试题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南昌家教网】 → 家教资讯 → 浏览文章

采编:南昌家教网   来源:南昌家教网    点击:1247    发布日期:2013/6/27 21:24:56

孩子不是需要驯化的小怪物

  孩子不是需要驯化的小怪物

 
  无条件养育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孩子不是受训的宠物,也不是计算机,输入某些程序就可以预测他们的反应。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其中一定有许多不同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理由,不能单纯地对其结果(即行为)做出反应。事实上,每个理由都可能需要不同的应对手法。
 
  孩子需要引导和帮助,但他们不是小怪物,不需要被驯化,不能强迫其就范。他们有能力同情别人,也有能力咄咄逼人;可以毫无私心,也可以自私自利;能与他人合作,也能和别人竞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形成许多个性,但大部分取决于他们如何成长,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们是否能够感觉到无条件的爱。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社会上普遍认为,人人应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不能不劳而获。事实上,这条法则一旦受到侵犯,许多人会暴跳如雷。例如,人们对依赖福利制度的人怀有敌意,工作单位滥用绩效工资制度,学校老师将任何愉悦的活动,比如课间休息定义为奖赏,视为满足老师期待的一种回报。说到底,有条件养育反映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当做经济交易的倾向。市场规律(供需关系、等价交换)已经被视为普遍且绝对的真理,好像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我们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都和买车、租房一样需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一位奉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育儿专家曾经这样说道:“如果我要带着孩子出去兜风,或者即使我想给孩子一个拥抱和亲吻,我必须首先要确定他挣得了这种回报。”著名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的相似言论声称“互惠互利、付出才有回报,是适用于所有人类的通用法则”。
 
  许多对此未有明确态度的育儿作家和心理治疗专家,似乎也十分依赖某种经济模式。从其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们的建议均是建立在“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我们就应该收回他们心爱的东西”的理论之上。毕竟,人没有付出就不应该有回报,更不用说幸福,或者爱了。
 
  约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家长的爱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时会产生哪些结果?”他解释道,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思考、感觉)时才是有价值的。这从根本上说是导致神经机能病的途径,或者更糟。爱尔兰儿童健康署曾发表一篇世界范围内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文章,其中列举了儿童养育的十大“情感虐待(冷暴力)”模式,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有条件养育,即对孩子关心的程度以其行为或表现为条件”,第一位的是“对孩子的不断指责、挖苦、敌意或责怪”。
 
  如果被问,大多数家长都会坚称自己无条件地爱孩子,尽管他们使用的养育技巧存在问题。有些家长甚至还会说,他们之所以惩罚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爱孩子。在此我想绕回那个之前顺便提及的观点,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儿童教育家提醒我们:教室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师教授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江西师大家教中心简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13699523152 客服邮箱:13699523152@139.com

搜索关键词 南昌家教南昌家教网江西师大家教中心 江西师大家教网江西师大家教

南昌南昌家教网http://www.ncsmjj.com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