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培养孩子
的防范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o—14岁儿童死亡的原因中,意外
伤害已占第一位。在全部死亡儿童中,三分之一由意外伤害
引起的,由于意外伤害而致残的儿童,全国已有175万之
多。
专家认为:意外伤害实际上已成为青少年儿童的“第一
杀手”。 意外伤害主要是意外宰息、溺水、中毒以及交通事故等
等,当然也包括那些被歹徒绑架、拐骗等给儿童带来的身体
和精神的伤害。
为了使儿童免遭意外伤害,家长应从小做孩子的“守护
神”,在家庭个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设法营造安全的
家庭环境。所以,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训
练,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的能力是至
关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应从小开始,具体地说,应从幼儿
期开始。此时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家长要加强孩子注
意形成安全行为的一些训练:如不玩剪刀、针、带尖带刺带
刃的东西,防止割伤、扎伤;不玩火柴、打火机;不能单独
爬高;不能随便抓着东西就吃,饭前、使后都要洗手;不到
池塘、水渠、高崖边玩耍;不要逗引狗、猫、公鸡、鹅等动
物等。
孩子进人学龄前期,已开始“懂事”,此时,可训练孩
子建立安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安全的行为,什么是不安全
的行为,以及各自的后果,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安全意识。比
如要教育孩子安全过马路的方法:马路上不要乱跑,要看
红、绿灯,要走人行道,横过马路要注意左右车辆;要向孩
子说明我们的社会很复杂,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时坏人也
长着一副好人的面孔,所以,要学会分析好人和坏人。当孩
子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时,要教会孩子无论他说什
么,甚至是亲戚、警察、查电表的都不要轻信,千万不能开
门,如果他们纠缠不休,甚至要强行闯入,可跑到阳台上大
声喊叫或打报警电话。如在商店或人多的地方和妈妈走失
了,一定要站在原地;不要乱跑,可向商店的工作人员或警
察求助,不要向不认识的人说你走丢了。
孩子上小学后,可向孩子讲道理,培养并养成孩子良好
的防范意识,训练他们的防范行为。如不跟不认识的人去
玩,不带不认识的人回家,路遇陌生人跟踪、尾随,此时不
能回家,因为有可能家里没人,也不能跑到空旷的原野、巷
街、房子内或者密林中,你可走另一条路摆脱他,如果他们
紧跟着你.你应跑到人多的地方,大声喊叫求助,或见有穿
制服的警察则立即上前求助。要让孩子学会不随便吃陌生人
送的东西,或喝陌生人递上的饮料;家长要教育孩子千万不
要到无安全设备的湖、水库中去游泳;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
规则;不玩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物品;雷雨时,不在大树
下、电秆下、高墙下避雨,以免雷击。另外,家长要告诉孩
子面临地震、电击时的应急办法;教会孩子在意外受伤时做
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
家长还要告诉孩子熟记一些必要的电话号码,如110报
警电话,119火警电话,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以及自己家
中、父母办公单位的电话号码,以及怎么拨打和使用这些电
话的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及时进行“情景教育”。如报纸上
报道一群小学生去扑救森林大火,一名不会游泳的小学生毫
不犹豫地跳进湖里救小同伴的“壮举”时,家长应告诉孩
子,这种做法不宣提倡。然后和孩子一块分析为什么那几个
孩子被烧成重伤以及那两个小学生都被淹死的原因,和孩子
分析如果孩子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从而强化孩子的
防范意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