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中 共 历 次 会 议:
1.党史上的重要会议:w.w.w.k.s.5.u.c.o.m
①、一大:1921年上海。内容: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心认为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领导机构是中央局。意义:标志中共诞生。
②、二大:1922年上海。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三大:1923年广州,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确立党内合作的方针。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④、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挽救了党和革命。
⑤、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治。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问题,标志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⑥、瓦窑堡会议:1935年。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⑦、洛川会议:1935年。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
⑧、七大:1945年延安。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⑨、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规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⑩、八大:1956年。规定社会主要矛盾,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的方针
⑾、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⑿、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⒀、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⒁、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⒂、十四大: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⒃、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①八七会议:标志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十一):中共发展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情况:
1、七届二中全会 2、没收官僚资本和列强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 3、1950年土地改革
4、合理调整工商业和对工商业的改造 5、工矿企业改革,进行技术革新运动6、过度时期总路线 7、一五计划
8、中共八大 9、大跃进和七千人大会 10、“文革”受挫 11、十一届三中全会 12、经济体制改革 13、十三大
第二部分 主题讲解
◆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专题复习w.w.w.k.s.5.u.c.o.m
专题知识梳理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5年不平凡的历程。在这85年里,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辉煌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85年的风雨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1.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制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
4.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5.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最高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1935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7.1937年秋召开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
8.1945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当前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9.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今后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10.1956年秋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主要矛盾是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确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对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1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
12.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3.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指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大会形成了以jiangzemin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5.1997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16.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指南。
三、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
2.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3.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命题趋向分析
本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几乎年年都会在本专题“做文章”,特别是在文科综合试卷中,由于命题者强调试题的背景材料要与当今的热点问题相链接,因此本专题最适合命题者的“口味”了。从近几年的命题内容看,中国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历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等都是历年的高考重点,题型也是多种多样,选择题为株,非选择题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在复习中,我们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的前景展望等,同时还要注意对同类知识的归纳分析整理,理清线索。
复习目标建议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在这期间经历了历次“左”和右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发展和壮大。
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演变,这一点与近年来高考重点关注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相吻合。同学们在备考复习中需要重点关注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领导农民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1958年以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查拨责任制和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和废除农业税政策等。
3.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例如党史上的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三反”运动、1957年整风运动、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
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变化过程,包括1949年~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的“一大片,反两霸”; 70年代饿“大三角”(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建交,毛泽东 “三个世界”理论提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5.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6.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1949~1956年,我国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90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中国共产党八十五(八十六)年的光辉历程”试题设计
一、选择题:
1.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相比,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了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根本区别在于A.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C.对待工农革命的态度问题 D.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前途问题
3.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是指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C.革命果实的丰富性 D.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4.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共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B.从克服右倾错误到克服“左”倾错误C.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D.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国内外时局的变化,调整政策的着眼点是A.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B.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民族革命战争C.解决反封建的根本问题即农民的土地问题D.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7.中共在抗战期间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和抗战胜利后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两个口号的共同点在于A.为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为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C.为尽力争取国内和平,实现民主D.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8.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 B.中国全民族的全面抗战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一致努力 D.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9.抗战胜利后初期,全面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包括 ①国民党需要争取时间进行军事部署②国内外和平民主舆论的压力③中共中央为实现和平民主进行了努力④解放区军民坚决反对内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0.重庆谈判和签订的“双十协定”中,中共取得的成果有 ①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诚意②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③实现了中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合法地位④团结了民主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创举。1942年整风运动取得的成就是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②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④形成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2.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三次重大会议,关于它们共同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都召开于重大的历史转折到来之前C.都正确地分析和预见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出现的新情况D.都为新的历史阶段及时制定了正确的任务
13.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其基本任务而言,所体现的基本特征是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结合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同步进行 D.发展科技教育与两个文明建设同步进行
14.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A.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 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7.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
A.逐步改造 B.多快好省 C.稳步前进 D.高速发展
18.中共出现“文革”失误,在认识上的根源是
A.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估计和分析 B.对当时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
19.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图一至四:图一:农民拥护《土地改革法》;图二:农民参加合作社;图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图四:安徽凤阳小岗农民的包干合同书。(地图见课本)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要在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照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材料四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回答下列问题:(1)阅读材料一中的四幅历史图片及注解,写一篇历史小作文。要求:包括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字数在300字以内。(2)结合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和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比较这两次土地改革有何不同之处?
(3)材料三中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请判断谁的观点正确?(4)材料四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22.试以中共瓦窑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为例,简要说明中共是如何依据时局的变化来制定工作方针或任务的?并指出中共遵循了怎样的认识路线?
23.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哪些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汲取?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D 6.B7.B8.B9.A10.C 11.C12.A 13.B 14.C15.D 16.A 17.C 18.A 19.D
21.(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1958年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以后,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为开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不同之处:涉及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在解放区进行,一亿多人口分到了土地;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进行,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政策方面:建国后的土地改革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3)焦点是合作化的速度问题,邓子恢的观点正确,理由是材料三表明合作化速度过快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
(4)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22.(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共据此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任务。(2)1949年在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据此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促进民主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3)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共八大据此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建设先进的工业国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中共遵循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路线(或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路线政策)。
23.①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
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③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④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⑤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防止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
◆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1、党的创建时期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在中国第一次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①“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遵义会议(1935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新中国成立后
①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此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③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起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三大”(1987年,北京)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⑤中共“十四大”(1992年,北京),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中共“十五大”(1997年,北京)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二、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1、重要的革命战争
(1)北伐战争: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8月,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3年夏,中国人民发扬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
3、重大战事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红军长征: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5)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1947年6月底,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6)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歼敌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7)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
各省的基础。
(8)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9)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三、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
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3、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时期关系原因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分裂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合作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新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分裂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启示: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Ⅲ新中国风雨五十年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1949—1952年。①表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②原因: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2)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②成就表现: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③成就主要原因: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3)1956—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成就表示:a、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b、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4)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成就表现:a、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现代化开辟了新路。b、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三级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②成就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a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b中共领导下符合国情的正确策略;c广大劳动者不懈的努力。
二、新中国政治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1949—1953)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a、时间1949年9月;b、地点:北平;c、内容:P2;d、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多方面准备。
2、开国大典:a、时间:1949年10月1日;b、意义:(国内)P4。
3、政权的巩固:(1)西藏和平解放a、时间:1951年;b、主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c、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4、土地改革:a、时间:1950—1952年;b、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c、主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意义:P13。
5、抗美援朝:a、背景:P7;b、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持续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d、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e、人物: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f、影响:P10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改造的方式:建立合作社,赎买。
3、改造的目的: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时间:1954年9月。
2、主要内容:通过1954年《宪法》。
3、1954年宪法:a、性质:社会主义性质;b、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民主与法制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案)。
2、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第四部)。a、1982年宪法的评价,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b、其它单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颁布实施的意义:①反映了我国法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②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共识;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五)民主政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新中国的农村政策
(一)土地改革
1、背景:P12;2、时间:1950—1952年;3、内容:P12;4、结果: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农民解放;5、影响:P13。
(二)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社。
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农村人民人民公社化运动(见下面八)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3、影响: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
4、实质:改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五)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b、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2、启示: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新中国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1、时间:改革开放后;2、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人物:邓小平;4、含义:P60;5、作用:a、为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b、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背景: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时间: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3、参与政府:中英、中葡。4、区旗区微:P64。5、意义:P62。
(三)台湾问题
1、近代史上的台湾问题和当代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P65
2、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变化。a、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b、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并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c、1995年,江泽民提出对台“八项主张”。
3、新中国成立,两岸关系的变化。a、1987年台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打破了被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b、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并不“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c、1992年“汪辜会谈”。①地点:新加坡;②人物:汪道涵、辜振甫;③内容: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④影响:海峡两岸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海峡两岸的交往。a、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①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②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③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b、交往的具体表现:①经济P67;②文化旅游;c、两岸交往的感想和启示:①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心愿,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20世纪五十年代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独立、自主
2、成就表现:a、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时间:1953年底;②参与国家:印
③具体内容:(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④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倡导万隆精神。
(二)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取得成就的背景: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b、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2、表现:a、中美邦交正常化:①1971年基辛格王方华周恩来会议,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①时间:1971年,②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c、中日关系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3、意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表现:a、“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①时间:2001年10月,②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③主要成果:通过《上海共识》,④影响: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
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①时间:2001年,②参与国家:中、俄、哈、吉、塔、乌,③意义影响:中国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c、中国加入“WTO”:①时间:2001年,②地点:卡塔尔多哈,③意义: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影响
中共八大: 1956年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建设社
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P39(思想、政治、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十二大: 1982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 1987年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 1992年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
十五大: 1997年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 2002年 确立了“三个代表”为党的指导思想, 形成了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七、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4年6月,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中近程核弹头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5、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升上太空。
(二)其它成就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世界上最大水利上工程——三峡大坝
(三)重大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
1、出台的背景:(国际形势)P94
2、出台的时间:1986年3月
3、发起人:王淦昌、王大珩、场嘉墀、陈芳允
4、涉及领域:生、航、信、激、自动化、能、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5、成果:课本表格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国家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科技的投入
3、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a、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b、缺乏经验,急于求成,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实质:左顷错误泛滥。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4、后果:导致了1959—1961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5、对策:从1961年起调整国民经济,使经济恢复和发展。
6、教训与启示:a、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b、要认识基本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策略。c、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背景:①左顷错误发展到以阶段斗争为纲。②法制缺失,个人崇拜严重。
2、过程:①开始标志:1966年,发出“文革”通知。②结束标志:1976年,“四人帮”倒台。
3、后果: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Ⅳ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②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③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④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
|
条件
|
主要内容
|
评价及其影响
|
|
旧三民主义
|
|
|
|
|
新三民主义
|
|
|
|
|
后者对前者的发展
|
|
|
|
认识:“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因此,它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革命的胜利
概述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①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响
②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③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论联合政府》对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作用
④“七届二中全会”、《论人民民主专政》对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的作用
⑤《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等对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酝酿: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产生: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目的、核心内容、意义)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要点、
意义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一国两制”构想e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统战成员、统战任务)
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定义、目的、实质)
农村: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a.经济成分变化b.管理体制变化
走向成熟:a“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点
发展阶段认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建设步骤: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建设的保证来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点
认识: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实践证明:(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只有实现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化作革命和建设的内在需要,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之途,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必将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受挫。(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制定革命纲领: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目标和党的中心工作;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初步确定了中国分两步走的策略。
②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中共“三大”正式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③大革命失败后,纠正错误,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④在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都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⑤抗战胜利后,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⑥全国解放前夕,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正确方针。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探索。
(2)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①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1949年—1956年,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经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并颁布了社会主义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56年,中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
②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它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3)中共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中的失误及其纠正
①1923年初,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这是中共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同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从而改变了工人阶级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局面。
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中国革命遭受的最重大的挫折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在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③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中国革命遭受的又一次严重挫折。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这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矛盾的正确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终于导致十年“文革”,这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危害极其严重的“左”倾错误。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革”结束之初的两年,由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推行“左”的政策,各方面处于徘徊状态。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同时,开展各方面的拨乱反正,系统清理“左”倾错误。
二、中共领导下的经济生产
(1)新民主主义经济
中共领导下的苏维埃地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最终战胜了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取得胜利。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苏区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兴办军需、民用等工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矛盾,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2)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经改造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城市中,首要任务是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经“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平抑稳定了物价,夺取了市场的领导权。此后又在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民族工商业主要是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农村中,经过三年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此后切实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而把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上来,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随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而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又缺乏建设的经验,中国并未迅速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从而形成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受其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如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包括巨大的经济增长,也包括在挫折中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
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文革开始,政治动乱很快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损失,按正常发展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有五千亿元,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尽管十年中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决不是“文革”的成绩,相反它是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及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④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工作重心再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以后的十二大、十三大,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的三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1)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面对失败,先进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到1930年夏,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从而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始在正确的路线指导下发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已日益激化,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开赴抗日战场,建立一系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壮大,从而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这次转变是从粉碎“四人帮”到改革开放的兴起。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是,1976年—1978年由于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我国又经历了两年的徘徊。为了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这三次历史性转折表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和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克服各种错误,重新提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8)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9)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同步练习1】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尚未完成的工作是A、明确党的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B、确定党的名称和纲领C、明确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性质 D、选举产生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2、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切最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重建民主政治为止。”这表明党已经A、放弃了领导工人运动B、开始与国民党合作
C、受到右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D、明确了民主革命的原则
3、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右倾错误集中表现在
A、对国民党右派的本质认识不清B、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C、对革命形势估计错误 D、没有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4、下列对1927年8月—12月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B、表明中共中央摆脱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C、都是中共独立领导人民武装,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成功实践D、在寻找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受到“左”倾情绪的影响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性质是A、工农民主政权 B、无产阶级政权C、工农和小资产阶级政权
D、工农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政权
6、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区别在于A、是否削弱剥削制度 B、是否消灭封建制度C、是否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D、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国共两次合作的基础是A、共同的斗争目标 B、共同的革命纲领C、共同的阶级立场D、共同的思想认识
8、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点是
A、进行了努力抗战 B、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C、抗战路线相同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9、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是在A、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0、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两次政治协商会议的相似之处是A、参加会议的党派B、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的方式
C、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 D、会议产生的历史意义
1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放在第一位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民用工业
C、发展军需工业 D、发展商品生产
12、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在农村中大力推行合作化运动目的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制度C、在农村中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提高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
13、在全国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全国大陆的解放
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三大改造的完成
14、新中国成立初期“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是
A、打击投机商人 B、解决财政困难
C、争夺市场领导权 D、巩固新政权
15、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建立C、到1953年全国各民族的土改圆满完成D、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
二、问答题
16、有人说:我国不能否认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但当其已经影响生产力发展时,未能及时进行改革,确是一大失误。请结合建国后有关史实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积极作用。我国是如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
【同步练习2】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局面,其中属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是A、国营经济 B、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合作社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A、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B、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都要“逐步实现”C、在解释和实践中强调了所有制的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A、农业合作化 B、手工业合作化C、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政策
4、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国政府投资兴建的铁路有
①大同至秦皇岛的铁路 ②南宁至昆明的铁路 ③北京至九龙的铁路 ④兰州至乌鲁木齐的铁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④
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A、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
6、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观点的实质是A、维护毛泽东思想及权威 B、坚持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C、反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继续推行“左”的政策
7、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历史条件是
A、民主党派已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8、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9、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整顿党的作风和机关作风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10、本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 B、没收官僚资本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新时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农村改革深入发展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12、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国力大为提高 B国际社会主义与国际资本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C、苏联的争霸政策使美国感到应联合中国对付苏联D中国推行了正确灵活的外交政策
13、之所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因为A、它使中国得以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的关系B、它克服了建国后中国外交政策倾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偏差C、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14、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运动 ③抗战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⑤改革开放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5、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在
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一)一、选择题1、C 2、D 3、B 4、C 5、A 6、B 7、A 8、A 9、C 10、B 11、A 12、B 13、D 14、D 15、A
二、问答题16、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至50年代中期是必要的合理的。(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工农业生产萎缩,全国交通阻塞,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困苦。我国工业基础本来极为薄弱,帝国主义又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2)合理性:我国必须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尽快发展国防事业,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以重工业、国防工业的优先发展。(3)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4)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A、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B、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C、中共十四大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一、选择题1、A 2、D 3、D 4、D 5、B6、D 7、C 8、B 9、C 10、A 11、C 12、A 13、C 14、B 15、D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一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关于经济建设中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资料:
材料一:有可能高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发展的正常比例,……要随时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了“冒进”。 ——摘自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努力,我们将建成社会主义,并且为第三个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物资和思想的某些条件。——摘自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会议公报》
材料四:在建设工作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浮夸风较普遍地滋长起来,……犯了不够实事求是的错误…… ——摘自《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1959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哪些材料的观点是正确的,哪些材料的观点是片面的?(2)根据有关材料概括指出上述正确观点的基本内容。(3)根据材料分析产生错误观点的根源及其危害。(4)针对出现的问题,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摘自《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以阶级斗争为纲……”
——摘自“文革”史料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摘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献
请回答:(1)材料二与材料一、三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有何异同?(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共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在欢迎宴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在过去的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重大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 ——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三:“在两国关系悠久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我国给中国国民带来沉重苦难的不幸时期。我对此深感反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1972年10月明仁天皇访华在欢迎宴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2001年10月,在参观了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后,小泉发表讲话,表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悲惨”,“对在那场侵略中牺牲的中国人民深表道歉和哀悼。”
——《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在对待中日历史问题的态度上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年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主流是什么? (3)影响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1分,共22分)
34.“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生产力作了哪些努力?取得什么重要成果?
35.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回答:w.w.w.k.s.5.u.c.o.m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做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31.(1)材料一、四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二、三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2)内容: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和“左”倾冒险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和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1分)(3)根源: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估计,盲目追求高速度。危害:造成了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2分)(4)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施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为“反右倾”运动中遭到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结果: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2分)
32.(1)材料二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材料一、三主张以发展生产力战略重点。(2分)
(2)同:都主张以发展生产力为战略重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异:材料一主张提高生产力以适应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材料三主张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生产力。(2分)
(3)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向内地发展;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33.(1)材料一不承认过去对中国的战争;材料二、三承认战争,但没有指明是侵略中国的战争;材料四承认过去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3分)(2)时有波折,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1分)(3)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经济问题、国际因素等。(2分)
34.(1)中共八大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初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1965年,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4分)
(2)十一届三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再次明确地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作为党的根本任务。会后,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迅速发展。(4分)
(3)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更加崭新的历史阶段。(3分)
35.(1)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③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分)
(2)内容: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4分)
(3)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4)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