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自主学习也被称为自我指导学习。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以认知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学习理念,并且也是当前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可忽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理念是由Heloc引入外语教学中的。随后的20多年来,大量学者从自主学习的各个相关层面惊醒了讨论为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笔者通过对《自主性与外语学习》,《现代学习教学——理论,时间与方法》等书记,以及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士论为和相关网站的重点资料惊醒整理归纳,将接见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以下四方面进行叙述:首先是自主学习的理论渊源。外语自主学习理念源于教育哲学的历年范畴。外语教学界与70年代开始 对自主学习惊醒套路。其实是对外语学习自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我国关于学习自主性研究起步较西方国家晚,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再次将探讨影响外语自主学习行为的因素。学习自主性的印象因素一直是引起学者广泛的兴趣的热门话题。简而言之,学习自主性的形成手内外因的影响,内因包括学习者自身的情感因素,动机等;外因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环境因素等。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明外语学习自主性实施的原则。
笔者通过阅读专著以及在中国知网中通过输入关键字,题名和作者名的方式查找了相关研究作品40余篇,在仔细阅读并分析后找出了对笔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作品约为20篇。下面笔者将从四方面来介绍外语学习自主性的理论渊源,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实施原则。
一、 理论渊源
20世纪80年代,Helec将自主学习理念引入教学界。他认为自主学习指的是学习者能负责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它是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自主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人文主义和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它吸取了建构主义关于教师,学生,环境的动态交互思想,借鉴了人文主义重视人的感情因素的思想理念,并且采纳了认知注意的认识-发展说和可感知思想。下面,笔者将系统归纳出学习自主性的发展历程:
(一) 行为主义——缺失学习自主性
行为主义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历史悠久。传统的教学方法便是顺应行为主义思想而产生的。行为主义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心理学只需研究行为,而不应该研究思想意识,主张行为与意识的对立关系。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行为是被动的,不具有主动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是以知识继承为核心思想的,完全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自主性学习态度。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等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即教师给予学生“刺激”,学生做出反应。学习者不需要也不能 根据自身的情感与思考来构建知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为主义严重抑制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
(二) 认知主义——开始关注学习者
认知主义是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的一种具有进步性的理念。它强调学习是通过知觉、感觉,经过主观大脑思考领悟而产生的过程,而不是仅仅通过刺激-反应就可以完成的。
人们通过自身的智能活动,如知觉、思维等活动方式,对外界的刺激进行相关的解释,这意味着认知主义开始关注学习者自身的某些因素,而不仅金是机械的反应 。关注学生的 学习主题地位是认知致意对行为主义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人本主义——关注人性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活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与认知主义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本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动机等因素。随着人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外语教育理念的转变,影响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主性学习理论随着人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而逐渐产生。
(三) 建构主义——充分发展自主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20实际90年代出现在心理学领域。建构主义的观点是: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自身内在知识经验,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与外界因素的合作学习,且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主题,教师是指导者。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学习自主性得到高度重视。
二、 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已有13年的历程。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因此,笔者将从客观的角度来产蜜柑内近些年来的研究现状:
(一) 从研究时间上看
国内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比国外晚十多年,这意味着当国外的研究进入成熟发展期,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期,甚至萌芽期。
(二) 从研究内容和结果上看
国外研究起步早、发展快、涉及层面广;而国内研究起步晚、涉及层面狭窄(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重现与总结,并没有研究出自己的特色。国内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并为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
(三) 从研究方法上看
国外自主学习性研究以进入成熟阶段,研究方式以实证性研究为主,思辨性研究为辅;而我国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由于国内研究缺乏对于实证与客观世界的套所,而主要是以推论的手段来研究事物,严重阻碍了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四) 从研究对象来看
我国自主学习研究对象主要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混合型学生群,而针对于中小学生和研究生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国内大多数关于自主性学习的专著和论文都是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主体的。
三、 影响因素
(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家认为学习自主性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逐渐培养起来的。首先,教师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语言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如:阅读训练——泛读、精读等。这样,学生可以在长期训练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的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最后,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供应者转变为现代教学中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新兴师生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形成。
(二) 情感因素
外因并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本身。因此,学习者自身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焦虑,态度等)在学习自主性培养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它说明了学生为什么要学的问题,即学习的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呈正比例关系。学习动机越强,自主学习性越高。焦虑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焦虑指的是学生内心紧张不安,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对事物感到担忧,如担心自己的能力,在意旁人的眼光等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会削弱其自信心,从而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严重影响了创造性和自主习惯内的发挥。态度是指学习者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学习,它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形式。态度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促进外语学习,而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会阻碍学习。
四、 事实原则
自主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为了保障学习自主性的有效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有必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主精神主要体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知识。
(二) 主导性原则
提倡自主学习,并不是否定教师的地位,教师在自主学习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身的构建过程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的。
(三) 有效性原则
归根结底,教学活动指的就是师生的课堂互动过程,二者缺一不可。依次,为了保障正常有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相结合的观点。我们应在保证有效性教学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主性。
(四) 开放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这样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相反,开放性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也就不会因为害怕答错而不出声了。开放性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进行自身的构建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加强,英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为了提高人们的英语水平,有必要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正如构建主义学家所言,自主学习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