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生至死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K)
(一)少年期
初中阶段、半幼稚半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随意性增长、成人感、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二)青年初期
高中阶段、心理上生理上社会上接近成人、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转为理论型、辩证思维出现、人生观、自我意识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二)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岁:书面语言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JX)
瑞士皮亚杰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K)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B)
教育意义: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创设、实现、不断创设新的近发展区。(B)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J)
1. 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2. 学校教育: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3. 同辈群体:强化物、榜样
二、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1岁末-3岁)
2. 社会自我(3岁以后-少年期基本成熟):社会自我阶段、自我独立评价
3. 心理自我(青春期始终)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高中生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X)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内部参照、认知独立、抽象分析
场依存:外部参照、认识依赖、社会信息
2. 沉思型与冲动型:区别是反应时间与准确性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 智力测量
比率智商:斯坦福-比纳量表
离差智商:韦克斯勒,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
2. 智力的差异
常态分布
智力的个体差异:个体内(构成成分差异)、个体间
智力的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J)
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年级制分班、能力分级制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TX)
含义: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T)
1. 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性格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
2. 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