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3699523152

南昌南昌家教网

在线客服
思敏家教
    家教新闻资讯     请家教常见问题     做家教常见问题     学习资料     网站公告     家长天地     家教才艺通     学习宝典     教学资源     外语学习     特色小班     初一试题     初三试题     中考专题     高一试题     高二试题     高三试题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南昌家教网】 → 家教资讯 → 浏览文章

采编:南昌家教网   来源:南昌家教网    点击:1139    发布日期:2013/5/18 22:37:15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之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知识概述

1、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特点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挫折

二、重难点内容讲解

(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的美洲独立运动

  北美:17751783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原因:长期以来受西葡及法国的殖民统治与压迫;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经济发展,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法国大革命发生,西葡的衰落,为拉美独立运动兴起创造了条件; 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推动。

  (2)情况:17911804年海地革命发生并赢得独立,揭开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1810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发生,独立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墨西哥、委内瑞拉及阿根廷三个中心,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基本结束。1822年葡属巴西独立。

  (3)意义结果:摧毁了西葡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国家;打击了西葡的腐朽封建统治,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拉美大多数国家建立起共和国,但民主多流于形式,大地产制被保留下来,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

  (1)原因: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主义者与亚洲各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推行殖民统治,亚洲各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

  (2)特点: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大都带有宗教色彩。

  (3)性质: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4)主要事件: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了亚洲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同亚洲各国封建势力勾结,加深了各国人民的苦难;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民主意识产生。

  (2)性质: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

  (3)新特点:不仅包括下层人民起义,也包括开明地主与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

  (4)主要事件: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印度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各历史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各历史阶段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及殖民扩张政策密切相关。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殖民国家加紧对外殖民掠夺,其重点在美洲。近代意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出现,运动中心在北美和拉美,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特别注意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发生在19世纪前期,但仍属于此阶段的事件。依据是拉美独立运动不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发生的,拉美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北美与欧洲地区;影响拉美独立运动发生的主要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启蒙运动。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不断扩展,西方殖民者加紧以强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为主要目的殖民扩张,重点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亚洲,亚洲人民反殖反封的革命风暴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同时加强资本输出,重点是对亚洲和非洲的瓜分及对拉美的资本渗透。由此,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广泛兴起。

  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遭到削弱,同时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再次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非考点)

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再次削弱了殖民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殖民体系崩溃,独立后的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为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非考点)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

  (1)历史条件:

  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深入,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理论建设: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恩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

  (2)诞生:1848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3)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2、列宁主义

  (1)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普列汉诺夫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组织基础:列宁为建党做准备工作。

  (2)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俄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出现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主要贡献:揭示了帝国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

3、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出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贡献: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学说。

4、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贡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四)国际其它组织和无产阶级政权

  1、共产主义者同盟:1947年底马恩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2、第一国际:1864年在伦敦成立,又名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共产国际:19193月在莫斯科成立,又名第三国际。在列宁的关怀和领导下,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4、巴黎公社:1871年春,巴黎人民拿起武器,占领了巴黎,成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苏维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挫折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原因:苏共二十大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解放了思想。内容: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发展重工业。结果及原因:由于赫鲁晓夫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勃列日涅夫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总之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所以改革的成效不大。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建设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公开化。实质: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结果:引发人们思想混乱,局势更加动荡。

  (2)东欧国家改革。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特点: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波兰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匈牙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捷克斯洛伐克在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经济上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结果:南斯拉夫改革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了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尖锐起来;波兰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匈牙利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实现了经济繁荣;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因苏军出兵干涉而夭折。

  (3)中国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与失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和国际方面的影响,中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大问题上连续犯错误:一是过高估计阶级斗争问题,导致阶级矛盾扩大化,二是急于求成,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困难。

  (2)东欧剧变:原因:历史因素是长期以来沿袭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内部因素是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各国的执政党与政府脱离了群众;苏联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因素是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实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与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外部原因是和平演变的战略。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3、如何认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

  最基本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原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外大多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主义革命比任何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因而社会主义的巩固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困难得多,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社会主义的诞生事实上宣布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仅说明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力量正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已探索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苏东剧变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民主政治,不能放松;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强国,必须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切不可躺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上睡大觉;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矛盾,加强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能搞霸权,更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同情。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江西师大家教中心简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13699523152 客服邮箱:13699523152@139.com

搜索关键词 南昌家教南昌家教网江西师大家教中心 江西师大家教网江西师大家教

南昌南昌家教网http://www.ncsmjj.com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